哈佛大学罕见发声:关于新冠的绝望未来(你想了解的都在)
近日,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了一篇Science:根据论文中的描述,无论是否能研发出疫苗,新冠病毒都可能会陪伴人类到2025年。(来源:北美观察家)
那么,2025年以后人类能摆脱新冠病毒吗?不,只是到时我们就已经习惯了这种隔离的生活方式了……
具体来说,这篇论文关键说了这几点:
1、被我们寄予厚望的疫苗,作用很可能会非常小!
因为人类感染者产生的抗体有效期可能只有40周(<300天),比疫苗的研发周期都要短!
如果疫苗不能起作用,那么新冠将会变成一个10-50倍致死率的流感,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复爆发收割人头。
2、未来各国的策略,就是尽可能采用疏离措施,把感染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以确保医疗体系不崩溃。
3、新冠会长期成为老年人类的头号杀手,而人类整体的医疗支出会大幅上升,预期寿命会降低。
现在看来更可能的情况是:以后的每一年,病毒都会呼啸而来,直到地老天荒.……
而哈佛大学的这篇论文,已经在不少程度上得到了验证!
中国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康复后,体内的抗体可能只能维持2到3个月。尤其无症状感染者,抗体维持时间会更短。
中国研究人员日前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他们在重庆市进行的调查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痊愈后体内抗体水平会迅速下降。此外,无症状感染者的免疫反应弱于有症状感染者。
据介绍,重庆医科大学学者领衔的团队在重庆市启动了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追踪研究,研究对象为285名感染者,其中包括37名无症状感染者,从而系统分析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临床和免疫学特征。
调查发现,约90%的病例在出院后2个月总抗体水平会降低70%以上。这项研究瞬间震惊了世界同行,毕竟,这是世界上第一份研究这类患者免疫反应的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也发表科学简报,称“没有证据”能证明感染新冠后产生的抗体能保护人体免于第二次感染。
据福克斯新闻6月17日报道,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名女子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她在两次感染新冠肺炎后的心酸历程。
据外媒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6月22日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仍在加速,其影响将持续数十年。谭德塞说,世界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病毒本身,而是“缺乏全球团结和全球领导”。
“在一个分裂的世界里,我们无法战胜这种流行病”,他说,“疫情的政治化加剧了这一问题。在我们所有人都安全之前,没有人是安全的。”
世卫组织在发布会上还表示:新冠病毒进行到现在,已经很可能成为一个长期性问题。目前来说,已经再难预知病毒何时结束,或者永远不会消失了。新冠病毒或者它的变异病毒会将成为类似流感、水痘这种顽疾一样长期和人类共存。
医疗专家解读称,这一不乐观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前病毒样本的变异性。简单的说,根据《卫报》日前公布的研究者提取的来自全世界5000多份样本中,发现当今世界上已经流行着至少三种新冠肺炎病毒了。
有一种更是占了700多份比例,另一种只占了30多份。也就是说,除了我们最大群体感染的那种,还检测出毒株结构不一样的其他种类的新冠病毒B类和C类。
6月18日,中国公布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表示这些样本带有D614G突变,认为是欧洲 D614G毒株的分支。
中外专家均认为D614G突变让新冠病毒传染力增强;有研究认为感染能力提高约9倍!
潘多拉的盒子打开,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五年、十年,甚至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彼此间的隔离将成为常态,人与人之间日常的交际会显著减少,甚至传承了成百上千年的很多风俗习惯也会彻底消失。
未来的服务业将受到极大的抑制,人们会压缩非必须的服务业需求,除了医疗、教育等必须的服务需求外,其他都将尽可能地抑制。
例如对于人类的旅游业、餐饮业、院线、商业地产等等以及其他一切服务业相关行业可能都是重大的打击,可能彻底改变旅游业的业务逻辑。
又比如NBA的收入结构可能要发生根本的变化,人类体育运动最吸金的产业,可能会变成网络游戏。
这类观众密集的体育赛事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了。
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服务、VR、AR产业将迎来一波大发展,行业估值的逻辑已经完全改变了……
所以,时代真的变了,你准备好了吗?
免责声明:公众号部分文章来自网络,有些无法确定文章内容、作者、出处的真实性,平台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转载的文章仅在本号内部做分享使用,如涉及侵权或不实,请务必先联系我们(小编微信号aicaiaicai5299)处理相关事宜。
风大浪急,防失联
正式启用备用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按关注我就亲你一口
给本号读者推荐一套书,市面已经很难看到,这是最全的。有的网站,其中绝版书更是涨价多多,目前我所推荐的这书,不但是正版,还有优惠,下单要快,手慢无。当然,哪怕不买书,了解一下沈志华的故事也好, “中国头一号黄金贩子”的学术梦想,他的故事电视剧都不敢这么编。 点开欣赏上帝恨起一个人来是怎样的?以沈志华为例
那就点个在看呗,说明朕已阅
近日,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了一篇Science:根据论文中的描述,无论是否能研发出疫苗,新冠病毒都可能会陪伴人类到2025年。(来源:北美观察家)
那么,2025年以后人类能摆脱新冠病毒吗?不,只是到时我们就已经习惯了这种隔离的生活方式了……
具体来说,这篇论文关键说了这几点:
1、被我们寄予厚望的疫苗,作用很可能会非常小!
因为人类感染者产生的抗体有效期可能只有40周(<300天),比疫苗的研发周期都要短!
如果疫苗不能起作用,那么新冠将会变成一个10-50倍致死率的流感,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复爆发收割人头。
2、未来各国的策略,就是尽可能采用疏离措施,把感染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以确保医疗体系不崩溃。
3、新冠会长期成为老年人类的头号杀手,而人类整体的医疗支出会大幅上升,预期寿命会降低。
现在看来更可能的情况是:以后的每一年,病毒都会呼啸而来,直到地老天荒.……
而哈佛大学的这篇论文,已经在不少程度上得到了验证!
中国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康复后,体内的抗体可能只能维持2到3个月。尤其无症状感染者,抗体维持时间会更短。
中国研究人员日前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他们在重庆市进行的调查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痊愈后体内抗体水平会迅速下降。此外,无症状感染者的免疫反应弱于有症状感染者。
据介绍,重庆医科大学学者领衔的团队在重庆市启动了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追踪研究,研究对象为285名感染者,其中包括37名无症状感染者,从而系统分析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临床和免疫学特征。
调查发现,约90%的病例在出院后2个月总抗体水平会降低70%以上。这项研究瞬间震惊了世界同行,毕竟,这是世界上第一份研究这类患者免疫反应的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也发表科学简报,称“没有证据”能证明感染新冠后产生的抗体能保护人体免于第二次感染。
据福克斯新闻6月17日报道,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名女子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她在两次感染新冠肺炎后的心酸历程。
据外媒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6月22日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仍在加速,其影响将持续数十年。谭德塞说,世界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病毒本身,而是“缺乏全球团结和全球领导”。
“在一个分裂的世界里,我们无法战胜这种流行病”,他说,“疫情的政治化加剧了这一问题。在我们所有人都安全之前,没有人是安全的。”
世卫组织在发布会上还表示:新冠病毒进行到现在,已经很可能成为一个长期性问题。目前来说,已经再难预知病毒何时结束,或者永远不会消失了。新冠病毒或者它的变异病毒会将成为类似流感、水痘这种顽疾一样长期和人类共存。
医疗专家解读称,这一不乐观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前病毒样本的变异性。简单的说,根据《卫报》日前公布的研究者提取的来自全世界5000多份样本中,发现当今世界上已经流行着至少三种新冠肺炎病毒了。
有一种更是占了700多份比例,另一种只占了30多份。也就是说,除了我们最大群体感染的那种,还检测出毒株结构不一样的其他种类的新冠病毒B类和C类。
6月18日,中国公布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表示这些样本带有D614G突变,认为是欧洲 D614G毒株的分支。
中外专家均认为D614G突变让新冠病毒传染力增强;有研究认为感染能力提高约9倍!
潘多拉的盒子打开,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五年、十年,甚至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彼此间的隔离将成为常态,人与人之间日常的交际会显著减少,甚至传承了成百上千年的很多风俗习惯也会彻底消失。
未来的服务业将受到极大的抑制,人们会压缩非必须的服务业需求,除了医疗、教育等必须的服务需求外,其他都将尽可能地抑制。
例如对于人类的旅游业、餐饮业、院线、商业地产等等以及其他一切服务业相关行业可能都是重大的打击,可能彻底改变旅游业的业务逻辑。
又比如NBA的收入结构可能要发生根本的变化,人类体育运动最吸金的产业,可能会变成网络游戏。
这类观众密集的体育赛事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了。
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服务、VR、AR产业将迎来一波大发展,行业估值的逻辑已经完全改变了……
所以,时代真的变了,你准备好了吗?
免责声明:公众号部分文章来自网络,有些无法确定文章内容、作者、出处的真实性,平台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转载的文章仅在本号内部做分享使用,如涉及侵权或不实,请务必先联系我们(小编微信号aicaiaicai5299)处理相关事宜。
风大浪急,防失联
正式启用备用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按关注我就亲你一口
风大浪急,防失联
正式启用备用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按关注我就亲你一口
给本号读者推荐一套书,市面已经很难看到,这是最全的。有的网站,其中绝版书更是涨价多多,目前我所推荐的这书,不但是正版,还有优惠,下单要快,手慢无。当然,哪怕不买书,了解一下沈志华的故事也好, “中国头一号黄金贩子”的学术梦想,他的故事电视剧都不敢这么编。
那就点个在看呗,说明朕已阅